
在信息技術日常教學中主要是以教會學生如何上機操作,課堂上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演示、然后學生上機操作。結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樂觀,反應快的學生教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反應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你在講什么,還有部分學生上課走神,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講什么,45分鐘就這樣過去了。這種教學方法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根據新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心得: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方式,以過程評價為主。對學生的學習和練習作出評價,以有趣多樣的評價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人機對話,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于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 學習效果就越明顯。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制作作品、上網聊天、購物等等。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如果課堂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但是教師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產生 ”三分鐘的熱度”,過后就涼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較容易掌握的內容, 我們應該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信息技術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信息技術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探究式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為學生提供動態的, 豐富的信息,嘗試點撥的引導者,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空間; 知識反饋的調整者, 激活學生積極探索的自信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幫助下,小組合作交流中,利用動手操作探索,發現新知,自主學習。
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構成青少年學習積極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索, 是自覺完成任務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得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遵循學生興趣發展規律,努力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能以飽滿的悄緒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 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課堂中,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抵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學生在上機操作特別是編寫程序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 肯定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采用“學生教學生”的 教學方法。讓幾位先掌握的、基礎好一點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解除學生的疑惑, 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煉,使他們分析、 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懼怕老師現象。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在這種分組教學的情況下,教師的作用并沒有失去,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采用“項目式”的教學法
“項目式”教學讓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于“項目式”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 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 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能夠更易于提供個體的學習風格?!绊椖渴健苯虒W認為, 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顒踊驅嵺`。這些貼近生活真實的、復雜的任務整合了多重的內容或技能,它們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 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意 識到他們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也
“項目式”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項目式”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造性、操作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
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及時了解新的動態,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學生, 拿出一套切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 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發揮更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