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具體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主要是將學生的學習滲透到實際生活中,在具體教學中,提前設計好相應的教學項目,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已學習的知識,對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決,并促使師生之間實現良好發展。當學生充分了解到項目教學法后,就能輕松地發現通過項目教學法,不僅能夠使信息技術的具體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使學生通過該過程的學習,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所謂的項目教學法,主要指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完成整個“項目”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特點主要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信息技術實際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實現知識與技能、學習與具體應用齊頭并進的效果?!镀胀ǜ咧屑夹g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需將學生自身信息素養的提高作為根本目標,相關信息技術教師雖然明白對學生自身的信息素養進行提升的重要性,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無法有效落實。比如,高中生通常對操作課更有興趣,但是,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的實踐課通常較為復雜,導致教師對項目的設計以及開展經驗不足,且部分學校對于信息技術課缺乏重視度,這就導致部分教師仍停留于“教操作”層面,而沒有提升至信息素養的提升高度[1]。因此,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在任務驅動、小組協作的基礎上,找到相應的教學方法與實例,指導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設計方案、實施和評價,以促使項目教學法深入踐行。將項目教學法運用于具體教育教學中,通常具有以下優勢:學生通過應用項目,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實際學習當中感受到成就感,而且還能使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經過協作學習,實現互補不足、取長補短,以促使學生的協調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形成團隊精神[2];同時,項目式學習通常要求學生在對待事情時,做到有始有終,這通??梢允箤W生形成相應的責任心,且因材施教的開展,還能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解決,從而使學優生以及學困生都實現良好發展。
適合高中生的特征
高中時期學生的智力水平與初中時期相比有了明顯發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都得到相應的增強,且該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強,思維較活躍,求知欲較強,因此,該時期的學生具有明顯的學習潛力。同時,學生的意志具有顯著的堅持性與自覺性,這不僅可以使學生下定決心獨立自主地克服相應困難,而且還能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從而使高中學生的思維更具預計性,即在解決問題前,事前形成計劃、打算、方案、策略等?;诖?,通過項目教學法的運用,可在實際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目標、任務、過程都由學生掌握,而教師只是進行引導、指導與監控。
適合高中信息技術的教材特點
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材通常關注基礎性知識與技能學習,而高中階段則關注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缎畔⒓夹g基礎》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模塊,其教學內容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相關信息技術進行深入探究,以此為學生對選修模塊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高中信息技術的選修模塊則以必修模塊為基礎,其內容設計不僅需充分關注技術把握的深度與廣度,而且還需關注信息文化與技術文化的理念表達[3]。對于選修模塊而言,其主要是根據相關知識規律,特別是軟件的運用類別,把信息技術以及技能分解為不同部分,該模塊的知識通常較為單一且集中,而通過任務驅動法,學生通常只能跟隨教師完成任務,但在具體應用時,則缺乏綜合應用的能力。而通過項目教學法的開展,則能夠對各模塊的知識點、實際應用問題進行綜合解決,因此,高中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符合信息技術教材的特點。
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課前準備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將課堂需要講解的有關內容整合為一個項目。信息技術教師可從網絡上對相關資料進行搜集,需注重資料內容與教學內容相一致,并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通過資源搜集,補充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同時,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將項目的相關步驟輸入至計算機當中,通過計算機對學生的操作給出“評分”,這對于教師而言,就省略了觀看每個學生操作的時間,并使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4]。例如,在對“網頁設計”開展教學時,信息技術教師可將講解的全部內容都滲透到站點的創建當中,通過網站建設,將其貫穿于具體教學過程。首先,教師需制作相應的學案,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相關內容進行提前預習,以實現基礎性操作的完成。此時,學生可通過課余時間,對課題操作進行完成,而對于學生不會的地方,還能向其他學生請教,以促使學生通過互幫互助,實現高效預習。
課堂應用
基于學習情境創設的項目教學法滲透。教學情境的創設通常是項目教學實施的重要環節,主要指通過情境化開展課堂教學,這也能充分滿足新課改的有關要求。目前,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已初步具有了自身的世界觀與想法,這就使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具備了切入點。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需求,對教學情境進行設計,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項目教學中。同時,通過情境創設,還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使學生自身的信息素養得到有效提高[5]。例如,對表格的操作有關內容開展教學時,信息技術教師不僅需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而且還應將現實生活作為切入點,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對實際生活當中與表格有關的信息進行挖掘,以促使學生深入探索,理解并實際解決生活中的表格信息問題。通過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滲透項目教學法,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不僅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而且促使信息技術的具體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基于項目學習與交流平臺的項目教學法滲透。教師作為項目完成中的管理者、引導者以及幫助者,不能讓學生因為資源匱乏而影響到項目完成的積極性以及熱情,因此,信息技術教師需根據項目內容進行主題創設,提供給學生充足的資源,以便于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根據教學經驗,當前的許多高中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通常需要教師加以組織、引導,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想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信息技術教師就需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項目學習與交流平臺。例如,對“美麗校園”的多媒體作品進行制作的時候,教師可為學生搭建相應的資源庫,提供給學生校園的圖片、動畫、文本、視頻等有關素材,并通過服務器,為班級構建相應的文件夾,且文件夾內需構建與學生姓名相關的文件夾,經過“共享”與“安全”的設置,促使學生在具體學習中,有意識地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信息素材,而學生也可以將相關作品存入自己的文件夾,學生們能夠對彼此的作品進行瀏覽,但是不能修改。同時,想要更好地督促與輔導學生,教師還需對Umu、Moodle、Mythware等平臺進行充分學習和應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交流,集思廣益地解決相關問題,并提供給學生相應的網站與參考資料,從而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同時,高效完成項目。
綜上所述,高中信息技術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注重項目教學法的充分利用,在促使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強化學生自身思維能力培養,對學生的操作水平進行鍛煉,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